——四川农大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近日,《四川农大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重磅出炉,除了明确每年学校拨出200万专项资金,给扶贫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外,方案更是为学校未来的扶贫工作描绘了清晰的路径图。
科技扶贫锁定七大任务
“这个工作方案是在充分调研、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将是我校今后五年科技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校党委书记邓良基说。
科技扶贫方案充分挖掘学校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厘定重点抓好广安前锋区、凉山州雷波县的对口帮扶工作,锁定了7大任务,既有一以贯之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等“硬支持”,又有为党委政府提供有针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的“软支持”;既有发挥专业科技人员特长的选派科技副县(区)长、科技副局长、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等活动,也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万名学生进万村科技入户”活动;既有开办技术培训的老办法,也有充分运用农民科技110信息声讯查询系统、四川农业科技网站等平台,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和市场等信息的新方式。
“坚持软硬技术支撑相结合、技术示范推广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帮扶重点与全面相结合,以贫困地区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技术难题为重点,以技术和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以校地、校企合作为载体,因地制宜,干实事、出实招。”方案中提出的“三结合四以为”这一指导思想生动勾勒出了四川农大科技扶贫工作的特点。
“把工作做实是我们的目标,为此,我们成立了科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明确分工,分别牵头负责对口扶贫地区。七大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作每一项都落实了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更重要的是,加强了经费保障,学校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每年200万,其中对口扶贫广安市前锋区和凉山州雷波县专项经费各40万元,其它扶贫县(区)专项经费20万元,科技扶贫专项项目经费100万元。”副校长朱庆介绍。
顶层设计紧扣精准扶贫
在开展科技扶贫中,四川农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6个精准”要求,从顶层设计上紧扣精准扶贫的特点,突出两大着力点。
精准扶贫始终对接当地需要,“当地需要什么,我们就扶什么。”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个针对各县各区不同需求的扶贫方案出台——广安前锋区龙安柚、青花椒是当地特产,因而,扶贫的重点体现在如何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储运、保鲜、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贫困村代市镇会龙村想发展乡村旅游,帮扶方案就细化为提供30万元帮扶资金,指导优化会龙村农户改厨改厕方案,让农户住的更舒心。
精准扶贫不仅是输血,更要增加“造血”功能。送种子、送技术、送肥料,传统的扶贫方式,仅仅能解决一时之困,不能开启长远致富之门。所以,在扶贫工作中,四川农大注重从顶层设计上发挥智力作用,帮助各地把脉产业发展。雷波县的重点扶贫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做好农业产业化扶贫规划编制:“雷波县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编制、农户增收致富规划编制、现代种植业发展10年规划编制、现代养殖业发展10年规划编制、现代核桃产业发展10年规划编制、马湖莼菜保护发展10年规划编制”,7个规划编制正是为当地后期可持续发展理清道路。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落实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的推进,真正为群众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副校长杨文钰说。
“离开产业,扶贫就是空谈。”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也对学校致力产业扶贫很是赞同。
全员行动求实效
“作为农业高校,四川农大责无旁贷,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校长郑有良的话道出了四川农大师生的心声。
在这场科技扶贫攻坚战中,四川农大全体总动员,校领导一马当先,先后赴雷波县、广安市前锋区、武胜县、遂宁市安居区及秦巴山区等地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各学科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开展专业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脉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力求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刚赴汶川县为当地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专题授课,结合自身长期深入农村基层调研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了汶川县贫困村走科技扶贫的思路与路径,党委书记、土壤专家邓良基又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武胜县,对当地土壤、地质、气候、经济和产业基础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为飞石来村等开出了致富“秘方”——引进枣子新品种,升级枣子产业;引进超级水稻宜香优2115新品种,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党委副书记庄天慧教授带领“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他们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为推动农村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2015年3月,该团队与省移民扶贫局共同完成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为全省精准扶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10月19日至24日,乐至县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专题培训活动在学校举行,管理学院陈文宽教授等走上讲台为他们授课。“这次集中培训对我帮助很大,不仅探究了致贫原因,还厘清了脱贫工作思路。”“培训很实用,学习了电商扶贫这部分内容,收获大。”学员们对学校安排的培训课程赞不绝口。
——调研了解到名山蒙阳关口村的茶叶品种老化,唐茜和何春雷教授齐齐建议:增加茶树新品种,改变产茶策略,从只采春茶,变为春季产绿茶和黄茶,夏秋季产红茶。“调整策略,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
——汉源地方品牌坛子肉在微生物控制和工艺提升上遇到了瓶颈,食品学院院长李诚率队展开了技术攻关。
——商学院和若尔盖县厘定了扶贫工作时间表,逐项推进扶贫工作。
……
把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带到群众身边,把新模式、新思路、新理念播撒到广袤的农村,四川农大专家在科技扶贫路上忙碌奔走,真情付出。
88个贫困县82个活跃着川农人身影
心系扶贫事业,是川农人多年来不变的情怀。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全力投入科技扶贫工作,四川88个贫困县,其中82个活跃着川农人的身影,也让“川农大”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南江黄羊是南江县的特色品牌,该县南江黄羊饲养量达到97.42万只,年出栏5.5万只,实现产值1.51亿元,让南江县不少人发上了“羊”财,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南江县有2.2万余农户依靠饲养南江黄羊实现脱贫致富。这份数据浸透着川农人的汗水——早在1994年,川农科技人员就开始将一些育种新技术在南江黄羊选育中进行运用,提升南江黄羊生产性能,近年来,更与南江县合作研发“北牧”牌系列休闲食品和灯影羊肉、酱羊肉、羊肉香肠、火腿、排骨、冷鲜肉等羊肉加工产品24种,不断拓展南江黄羊产业链。
剑门关土鸡是广元境内独具特色的优势禽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剑阁县豪气十足,提出“亿只土鸡工程”战略发展,其底气正是来源于与川农大的紧密合作,该县与学校合作开展剑门关土鸡品种选育,为土鸡产业健康发展保健护航,此外,还主动邀请刘益平、杨晓玲等教授为土鸡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剑阁老乡学习热情太高了,第一次培训会前估计160多人参加,结果来了260多人,编制的养殖手册都不够发。”老乡们的追捧是科技人员最好的褒奖。
在农作物方面,川农致力为贫困地区送去新品种,促进增收致富。90年代起,学校开始在凉山州进行大麦的品种改良和高产示范工作,成功选育了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亩产量达到565.18公斤,比普通品种每亩可多收109.48公斤,增产幅度达到24.02%,农户亩均可多收入约400元。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凉山马铃薯的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学校马铃薯研究中心进行了长期攻关。通过良种、良法、良制配套,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比全州平均亩产增产近1倍,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翻番。
肖千文老师在乌蒙山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从2000年起,他就致力培育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核桃品种,如今早实薄壳品种川早1号、川早2号等系列相继获得审定,2年挂果、3年投产、5年丰产的优质核桃品种加快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步伐,据统计,“肖核桃”在当地已推广3万余亩,累计增产约60万公斤,增加产值2500余万元。
2015年,理塘县种植玛咖6000余亩,意欲打造四川省玛咖规模最大的种植区。这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川农人的努力。在为甘孜州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时,学校专家了解到藏区缺品种缺技术缺人才,于是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奔赴理塘。田孟良等老师克服高原反应多次到当地实地调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规划中药材产业。最初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当地基层干部、农牧民全都不愿意相信玛咖种植这个项目,于是专家们就无偿给观念较为开放的农牧民提供种苗,搞好技术指导,检测玛咖有效成分,高原玛咖规范化种植技术顺利得以推广,产量上去了,藏民们又担心销路问题,还没等他们急,川农大人就又主动帮助联系、引进大型龙头企业进驻理塘。今天,高原玛咖的规范化生产、精深加工和销售已经形成完整链条,“高原康巴”品牌声名远播,整个产业已经初见雏形。这种模式并不是个案。色达县也与田孟良老师建立了紧密联系,今年田孟良课题组5赴色达,无偿进行玛卡、羌活等高原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向当地卫生局赠送了藏药“独一味”2万株种苗。
据统计,2008年以来,川农大师生在82个贫困县先后开展涉农干部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现代农业发展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24期,培训2200人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2次,对种植户提供各种养殖技术指导、新品种示范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各类技术指导170余次,开展各类校企、校地合作150余个,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