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10月21日,由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川农大精神”大讲堂在成都校区举行。四川省方志文化专家库专家、学校档案馆(校史办公室)馆长潘坤教授以“稻济天下,心系烽火——追忆杨开渠教授的抗战科研岁月”为题,介绍了我校杨开渠教授在抗战期间,践行“科技救国”理想信念的感人事迹。来自我校一院三所作物学科师生代表及档案馆等单位代表百余人现场聆听,共同感悟当代农科人的使命担当。

讲座以杨开渠教授生平为线索,分为“少时立志”“战时育稻”“闲时寄情”三个篇章,兼具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温度,借助丰富的各类史料,生动立体地还原了杨开渠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不畏艰难险阻,全身心投入,以科研实绩保障抗战大后方粮食供给的事迹,激励广大师生坚定“以农报国”信念,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田野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抗战时期,杨开渠教授将个人理想融入对民族存亡的担当……他的家国情怀是浓厚的,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做出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构想。”潘坤强调。作为双季稻研究者和世界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抗战到来初期,面对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杨开渠教授结合国情与实际,以改进栽培方法为主提出“推广新稻+技术改良”的破局方案,展开良种选育和再生稻系统研究,不但保证了战时大后方的粮食供给和社会稳定,更使四川以一省之力贡献了抗战期间全国三分之一的粮赋。
“川农大精神是杨开渠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田间蹲出来的、在默默奉献中藏着的、在爱国的切实行动中体现出来的。”讲座结束后有同学感慨,“我们要像他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守护粮食安全。”一位青年教师表示:“杨开渠教授的故事正是‘川农大精神’的鲜活注脚,对青年教师而言,这也是最生动的师德教材。”
据了解,为讲好川农大故事,传承好校史文化,“川农大精神”大讲堂将继续定期举办,持续强化广大师生对“川农大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川农智慧与川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