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以及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现担任《作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日前,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公示结束)、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每年仅10名,正在公示)。
(为小朋友讲解植物科学知识时的合影)
1
本科被授予管理学学位的她,在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
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她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曾懊恼自己的选择,却从未想到今天会成为热爱终生的工作。
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2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
留学期满后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无论身处何处内心的归属感仍然很强烈。
在一个加班需要申请,几乎天天有阳光、草地和免费咖啡的单位工作,还是想要回来。提前终止合同,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机会回到母校。
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
3
准备去澳大利亚CSIRO留学,所有手续都准备好时,导师荣廷昭院士坚持建议去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带着犹豫去,带着收获回,很感激荣老师当初的坚持。
5年硕博过得很充实,每天都充满希望,感受到的到处是支持,是温暖。
博士答辩。荣老师邀请了国外导师、北京院士专家来参加,连硕士导师都成了答辩的秘书。答辩顺利通过,如期发表累计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顺利评为国内玉米界的第一篇百优博士论文。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
4
荣誉背后是更多责任,从此倍加认真对待工作。乐驰不疲穿梭于讲台、实验室、农场、西双版纳基地……
无数次在路灯下,感受白天马路喧嚣后的宁静,思绪常常万千。
深夜回家路上,常常碰到办公楼加班回家的老师,还能在路灯下讨论半个小时。不管多晚离开办公室,总能看到很多实验室还亮着灯。
她说,我并不孤独。
5
研究未知的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
玉米所给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安心地学习和写论文,那样的日子非常充实、平静、值得回忆。
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川农大学习成长的机会。
尽情体会科研的乐趣,青春的美好,怀揣激情、承受研究中的压力与挑战、工作中的寂寞。
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
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
(以上文字整理自卢艳丽的发言稿)
座右铭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will find a way. 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will find excuses.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会找到一个方法。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会找到很多借口。
知识链接
“万人计划”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12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
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
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89名(自然科学类全国仅138人,四川省仅有2人入选)公示结束,四川农业大学年轻的80后研究员、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