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坚守只为那一口放心的猪肉。
微牧农庄创始人 李培宁
李培宁,于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之后在四川省畜牧局工作。
他曾参加四川省农村发展战略研究,1984年回到到省畜牧局,主笔完成四川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1986年调为省畜牧局任办公室主任。
在工作过程中,他深感中国规模养殖业的落后,决心从事农牧业实业工作,主动申请再次下派主持建设全省首家规模猪场——四川省原种猪场并任首任场长。
1992年,响应邓小平南巡讲话辞去公职,在海南创建首家万头猪场。
当时海南房地产炒作正热火朝天,李培宁却将费力集资的600万元不炒房地产,全数用来养猪,建起了海南第一个规模猪场,一干就是16年。
2007年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号召,回到邛崃家乡再次创业,打造高品质有机猪肉产业链微牧农庄,把濒临灭绝的国家战略基因资源雅南猪保护起来,成为全国唯一的原种场和保护场。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1
初始
作为一个养了40年猪的老农人,李培宁很喜欢人们叫他“李猪倌”。刚开始他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对他辞去铁饭碗表示不理解:放弃体制内光鲜的正处级职位,跑去海南养猪?实在想不通。
对于这些疑问困惑,李培宁解释说:“当时中国还处于原始养猪状态,家家户户一把猪草一把糠地把猪养大,效率非常低,一年出不了一茬猪。中国的养殖产业正处于一个转折关口,需要从技术、品种、理念上提升效率。”
与此同时,欧美先进的技术也开始影响国内,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引进,社会、理念、猪种做规模化养殖。
2
坚持
他一心想把这件事做好,也总算对得起朋友的信任。这样在海南,一干就是16年,一直到2007年。
这十多年,中国养殖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走到了十字路口。农村都没有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计价和比较了,内地也开始缺猪了,规模化养殖开始盈利了。家乡的领导乡亲很希望他能回来返乡创业,支持西部。
2007年,他回到家乡邛崃,筹备建设四川第一个全新模式的猪场——微牧农庄。
3
过程
这次回来,他没有沿用原来完全引进猪种、技术的模式,此前国外规模养殖的理念已被证明有许多缺陷,必须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明、优质的猪种发扬出去。与此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也到了一个关键档口。
中国养殖产业必须要从食品健康、环境友好这两个方面来解决。所以要建一个“动物健康、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企业,这也一直是李培宁和他的微牧农庄所坚持的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有别于传统的猪场。
10年来他打造出四川第一个全新模式的猪场——微牧农庄,占地500亩,仅有5%的投影面积用于养猪,90%以上的面积用于有机种植。构建花园式猪场,鸟语花香,听不见猪叫,闻不到猪味,看不见苍蝇,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
李培宁回来的第一步,是把邛崃本地濒临灭绝的国家战略基因资源——雅南猪保护起来,成立全国唯一的原种场和保种场;打造高品质有机猪肉产业链。
他分为三步:基因、环境、营养调控。
1.第一步是选好的猪种。
选择保种推广雅南猪,是经过了一番仔细考察比对的。他约上老同学——四川农业大学的李学伟教授走遍邛崃山脉,得知本地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雅南猪,现仍流落江湖,不但肉质极佳,抗病性、抗逆性基因也是最好的。
把濒临灭绝的雅南猪搜寻过来做保种,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
曾有人想保雅南猪,但实在坚持不下来,像金华猪等其他地方猪种都是政府在做保种,因为很难出效益,需要大量资金资源,一年没有几百万保不下来。但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
2、创造花园式环境。
占地500亩的微牧农庄,仅有5%的投影面积用于养猪,90%以上的面积用于有机种植。主要有水稻、红薯、菜籽等五谷杂粮、牧草。
生活在微牧农庄的这样一群猪,每天做的事就是喝酸奶、听音乐。
冬天睡地暖、夏天有隔间,会定点上厕所。吃得健康,作息规律,还有24小时全程看护!
微牧的猪圈,采用碳纤维恒温地暖、变频风机结合的水帘降温系统,并且装设漏风板系统,保持圈舍干燥,大幅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诞生。
而且,这群猪的生长期达12个月以上,比普通猪要多活2倍时间。
微生态技术肠道降解,
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
系统治理粪污,
实现零排放
3、营养调控。
微牧在五谷杂粮和青草中加入微生态的发酵原料,提升免疫,改善肉质。为了保证猪的有机生长,会采取猪宝宝不断尾不剪牙,吃够母奶的措施,在此之后,则会吃一些谷物和草类混合发酵的有机饲料,以及酸奶般微生态业态发酵环保饲料。
Q1
这样高品质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信任?
1、做好体验服务。
微牧每年有1-2万人过来参观,李培宁就做了一个“湖畔餐厅”,用于招待参观者,做的菜也是地道风味。
2、保障安全性。
①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做了信息化系统。把农庄变成一个透明的猪场,让所有消费者、检测机关在有网络的地方看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涵盖60多个生态系统。
②每年上PICC猪肉产品保险。每单出险最大保险赔付15万,但微牧今天为止都是“送钱”,一次安全事故都没有。
③主动动员省市县的动物监管部门随时随机来卖场抽查产品。
如今,微牧有包括大气处理在内的独创“清洁化健康养殖集成技术”获得13项国家专利。李培宁认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可复制”,可否在一线大城市建农场,猪肉、农产品、旅游、体验都是大城市需要的,对李培宁称之为“微牧模式”。
2017年,微牧农庄销售收入达3400多万元,另外通过超市、直营门店、加盟门店、互联网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2018年即将竣工1500头能繁母猪生产线和完善微牧农庄基地休闲体验功能,销售收入将新增30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工转移就业200余人。
Q2
对于众多从农者,李培宁总结了以下几条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1、农业投资大、周期长。
很多数初涉农业的人未做好心理准备,也没有资金和经验的准备,一脚就跨进来了,这其实是一种灾难。李培宁一开始就明白,农业,没有十年八年的定力,千万不要碰。“手上有100块钱,开始最多投资30块钱,要知道后期还会逐步消耗。 ”
2、融资难。
农业很多自产不能做抵押担保,所以资金准备不足,靠后来融资是非常难的。所以还需要工作经验阅历准备,最好是去企业历练一段时间。
“第一,农业产品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因为健康食品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没有定力是做不成的;第二,企业自己要找到能够让消费者相信你是良币的通道。”
坚守情怀
现在的人开着好的车,住着舒服的房,却吃不到一口干净的蔬菜,放心的猪肉。“很多人读书,目的是为了跳出农门,可是我们读书却是为了做一个农民,将所学用于农业生产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正是对李培宁真实的写照。40年的坚持,只为做一件事:养好猪,这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事业,更多的是坚守那一份“读为农,耕从心”的情怀。
40年如一日,
其实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李猪倌对养猪和保种充满信心。
「保种、食品安全是全人类的事,
微牧这样做,是希望
未来谁都能把这件事延续下去。」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仅是对李培宁的一个肯定,也是众多川农人的一个缩影。而读为农,耕从心更是每一个新耕读人坚持不懈的情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