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魅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青春魅影 > 正文
【大学生优秀标兵】何宛芹:一个“会跳舞的橘子”
2017-11-07 11:15  点击:[]

人物档案:何宛芹,植物保护专业2014级1班的学生,中共党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CD-C《植物保护学报》发表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SCI论文1篇,主持第十五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推免研究生资格,同时还曾获得校级“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20余项荣誉;先后获得浙江大学、中科院植生所等5所一流高校的预录取通知书,她选择了浙江大学作为下一站起点,继续她的科研梦。

自我沉淀的“小白橘”

父亲是她科研梦的启迪者,父亲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何宛芹的学长。父亲是川农1989级土壤及植物营养专业的一员,受他在川农的实验经历影响,何宛芹从小便有了当科学家的梦想。在科研梦的追求之路上,父亲是她的引路者,一路,她靠着坚持与不懈努力不断前进着。

何宛芹深知科研不可能只靠热情,扎实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踏入大学,她便赶忙申请进入实验室。在别人眼中毫无趣味的清洗实验器皿的工作,她则觉得十分满足。

“做科研需要经验的积累、时间的沉淀,操作的熟练度和对实验的了解程度都很重要。”当被问到会不会觉得做基础实验操作枯燥和阅读文献乏味时,何宛芹这样回答,她不断从科研文献中归纳汲取着实验方法、技巧和经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至少一遍,课后结合PPT对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并且会自己制作表格总结所学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何宛芹学习的常态。即使是在科研最紧张,每天凌晨1、2点才睡下,早上6点多便起床,她坚持在学习上下足功夫。

“每个学科的成绩,和我在它身上的付出是成正比的。”这是她的信条。

厚积薄发的“战斗橘”

大一下期,何宛芹凭借自己的科研实力,抓住了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干多重PCR的大豆根腐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的机会,开始了每天往返于教室、实验室与图书馆三点之间的忙碌生活,疲惫而充实,同样富于挑战。

在实验关键时,何宛芹连续两个月,每天待在实验室10小时以上。她的任务,是从多达百种的实验方案中反复对比和检验,从而得出最优方案。最终,何宛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于CSCD核心期刊《植物保护学报》发表论文一篇《大豆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多重PCR检测技术》,并且又投递SCI论文1篇。

何宛芹始终坚持“科研,不在于广,而在于深”的理念,潜心钻研。“用于分析大豆镰孢根腐真菌多样性的特异性引物组、试剂盒及其应用”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这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馈。该项研究还通过了四川省科技查新中心查新,成为国内首次使用多重PCR检测大豆镰孢菌。

2016年暑假,何宛芹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十五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成为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比赛的四支队伍之一,先后获得校级特等奖,四川省一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

在高校夏令营中,何宛芹凭借出众的科研素质,获得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五所顶尖学校的青睐。

“科研让我变得更加严谨,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再惧怕挫折,我是真的爱这个专业,爱科研。”何宛芹认真地说道。

热爱生活的“阳光橘”

几乎每个长假,何宛芹都坚持回家,与家人共度假期,陪妈妈逛街,陪弟弟看动画片,还有一场家人或是朋友间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小日子里,她还会做点精致的饼干,烤点小面包。做一个有温度、懂情趣、更会生活的女子,在自己存在的地方,她已经成为了一束光。

在班级这个小家里,何宛芹曾担任班团支书,每次活动策划都会倾听大家的想法。她与团队曾讨论活动到凌晨两三点,每一个小环节都不放过,只为让活动效果更好。在她任职期间,她组织的活动还曾受到大学新闻网、大学生联盟网等9次报道。

当忆起和部门伙伴们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冬爱”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时,她说:“无论是从部门友情还是和小朋友的相处来讲,都是一次温暖的回忆。”旧时天气旧时衣,当时年少春衫薄,如斯美好,不禁感慨那种情谊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

\

图/钟森 何宛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