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魅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青春魅影 > 正文
【研途风采】冯光燕:发布国内首张牧草基因组图谱的逐梦者
2020-06-24 11:45  点击:[]

人物简介:冯光燕,系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草学专业2020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师从张新全教授;在校期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项,博士期间发表SCI文章3篇,累计影响因子14.6;以共同第一作者发布了国内第一张牧草基因组图谱,是迄今为止国内质量最高的牧草基因组图谱之一。

有热爱才会有梦想

最初的他和大多数硕士生一样迷茫,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三年。

“草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育种田才是我们最大的‘实验室’”,在导师张新全教授的建议下,管理草学基地几百份狗牙根资源成为他的第一份工作。整理、浇水、除杂、施肥,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雅安老校区斑驳的树影,便是他每天往返农场与宿舍途中最美丽的风景。7月的雅安闷热潮湿,而海拔2600米的康定却是另一番景象。早上需要穿着厚外套,爬到半山腰的试验地做杂交,中午却又只能穿着短袖在牧草地里测形态。草原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前一刻还是风和日丽,下一刻就是狂风暴雨,偶尔还夹杂着冰雹。每当此时,种子田边那棵不知名的老树就是他和师兄的庇护所。日复一日的工作枯燥且乏味,当有一天他发现精心照顾的小草变得生动时,心底也涌出一份热爱,他突然明白,可能这一生都会伴随它们一起成长。

2013年开始,实验室几位师兄陆续收到国外大学的Offer,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望着师兄们忙忙碌碌准备出国的身影,他的心里却在想,什么时候他也能有机会走出去,看一看,是不是只有考上博士才有机会呢?也许只是灵光一闪,读博的念头却化为梦想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只有付诸行动的梦想才叫梦想,其他的只是梦

为了储备足够的知识来支撑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硕士阶段在中国农科院联合培养期间,他疯狂地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拟南芥培养到基因克隆,从载体构建到遗传转化,每一个领域对他来说都是一片空白。一开始,实验失败就是常态,他没有时间去感慨,静下心来对照实验记录,推测实验操作哪一步出了问题,慢慢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当用所学的技术逐渐地实现自己的实验设计,最终完整地构成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他具备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自信和能力。

与硕士阶段的学习不同,导师张新全教授对博士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时能够发表累计影响影子因子12分的SCI论文”。导师的要求既是激励也是一种鞭策。跑步、篮球、跳绳,激烈的体育运动成为他释放压力的不二法门。酣畅淋漓的运动过后,面对纷繁的实验,枯燥的数据又一次重新开始。

冯光燕所在课题组主要从事多年生优质禾本科牧草鸭茅的研究,拥有几百份来自世界各地的鸭茅材料。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实验材料时,他没有手足无措的迷茫而是充满大展拳脚的兴奋,这些都是源自最心底的热爱。春化、开花、基因组,从未接触过的研究领域犹如一道道鸿沟横亘在毕业的道路上。与其他作物相比,牧草基因组研究鲜有涉足,是利用成熟的手段按部就班选择简单的课题,还是接受挑战,投身鸭茅基因组的探索?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有其他作物的研究作为借鉴,但鸭茅基因组大,杂合度高,重复序列较多等一个个问题不断出现,实验方案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补充。踏在牧草研究从没开拓过的土地上,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退缩,更没有想过放弃,不断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这也是他博士期间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2016年,美国农业部牧草与草地研究所Shaun Bushman研究员来我校访问交流,性格内向的他全程接待陪同。“学习英语十多年,当你真正面对外国专家时才知道所学与现实的差距,在他们面前恨不得多长一张嘴,能把英语说顺溜些”。虽然平常交流磕磕绊绊,但是一提到自己的专业,他又仿佛灵魂开窍。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报告,Shaun研究员对他的研究方向十分感兴趣,并极力推荐他申请美国农业部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为了通过美国农业部的面试,他重拾英语学习,通过邮件与外导交流,找外教练口语,听BBC练听力,写SCI锻炼写作。2017年底,他顺利通过了美国农业牧草与草地实验室的面试,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资格。2018年,他收到来自美国农业部(USDA-ARS,FRRL)的Offer,同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走上了与实验室师兄们一样的留学之路,梦想似乎实现了一小半。

2019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6.84)上发表,这是国内发布的第一张牧草基因组图谱,也是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牧草基因组图谱之一,他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全程参与该项工作。这一年,他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荣誉。也是这一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当初的梦想在这一年似乎全都实现了。8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川农印记。

如今的他,已顺利留校任教,从一个懵懂的求知少年,转变为一名川农的建设者。未来的几十年,他将与川农大,还有他的小草,一起经历风雨,一起留下属于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