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魅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青春魅影 > 正文
【博海扬楫】张云红: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2023-01-02 09:32  点击:[]

个人简介:张云红,中共党员,资源学院植物营养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廷轩教授,在读期间,共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24.043(均以发表当年IF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在中科院分类TOP期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单篇最高IF=8.943;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等;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习交流,将于2023年5月前往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培养。

“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需要去闯荡,去积淀。”提起求学往事张云红如是说。

自初中起,张云红就独自一人背起行囊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一心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张云红2015年报考了我校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连读)专业。不知道是因为穿上洁白实验服的神圣感还是初入实验室的紧张,她第一次进实验室就打碎了一筐三角瓶,这对还是本科生的张云红打击极大,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不仅没有责备她还细心安慰她。于是,对待实验“仔细认真”是她学会的第一课。

怀揣对科研的热情,她开始参加李廷轩老师团队每周末的学术报告。刚开始听犹如在听“天书”,这让张云红明白了自己和研究生的差距。于是,她开始广泛阅读文献并整理知识点,读研前的那个暑假,李廷轩老师给了她一本全英文的专著。这对张云红来说无疑是块难啃的大骨头,太多的专业名词让原本英语底子一般的她几近崩溃。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慢慢地看英文文献好像也不需要依赖“有道”“百度”了,这样的积累让她在读研期间的文献阅读和总结汇报事半功倍。

读研是一个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夹杂着艰辛与汗水。很多困难一一来到她面前:花费几个月时间分离纯化的实验样品在清理时发现被污染,长时间耗时写的第一篇英文文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每次去往雅安采样回来处理样品,都会忙到凌晨四五点……这些点点滴滴让她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在导师给她提供硕博连读的宝贵机会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自我怀疑,因为特别害怕自己会辜负老师的期待与信任。此时,来自老师的鼓励让她毅然选择了继续追随,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读博以后,最大的改变是在心态上,现在更能沉下心来,戒骄戒躁。”从硕士研究生转变到博士研究生,张云红更加从容并开始享受科研生活。

“李老师鼓励大家在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自己,同时汲取养分以完善自己的研究。”因此她先后多次在学术会议中都积极报名进行了墙报展示或口头汇报。从最开始面对人群时的怯场到大庭广众侃侃而谈,一次次的交流与展示使她的科研思维更加活跃与严谨,通过多学科的碰撞,往往她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他人的见解。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对她的认可,更有支持她继续前行、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

“科研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科学的实验假设,严谨的实验设计,仔细认真的实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经过长时间的科研训练,张云红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她现在一个实验往往要做几次才能获得可用数据,但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离真相越来越近。

张云红说,在读期间那些帮助陪伴身边的良师益友是她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灯。她特别感激导师李廷轩教授一次次在自己迷茫时点醒自己,在有所懈怠时鞭策自己,在她论文写作时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修改讨论,在她需要更好的研究平台时为她创造机会……

带着师长的期望与对未来的笃定,现在的她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培养继续着后续的博士研究。科研生活单调枯燥,但她找到了科研的魅力并乐在其中。她常常为一个问题没解决思考到凌晨,一做起实验来几乎处于失联状态,“环境修复楼”的保安大叔常来劝她离开……这些点点滴滴正在书写着她独一无二的博士生活。

“星光不问赶路人,只管继续前行吧!”张云红希望能一直继续自己的学术道路,将博士期间培养形成的科研思维与学术能力应用于更加独立自主的研究工作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