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魅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青春魅影 > 正文
【研途风采】李聪:砥砺深耕,笃行致远
2023-04-28 17:39  点击:[]

个人简介:李聪,河北定州人,中共党员,小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马建教授。累计发表SCI文章7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5篇(中科院Top期刊4篇)、CSCD文章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协助指导本科兴趣项目和国家创新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和省级项目3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国家奖学金、优秀标兵提名奖、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成果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跨越千里的转变

2018年,李聪跨越了1500多公里来到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马建老师团队进行硕士阶段学习。

除了地理位置的大跨度转变,他的攻读专业也从本科时的园艺跨到研究生阶段的作物遗传育种。作为科研小白,刚开始面对各种分子实验有些手足无措,但是课题组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师兄师姐热情的帮助使他在实验方面逐渐熟悉并取得一定进展。马建教授曾对他说“基础差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来弥补,你要多花时间、多读文献、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在课题组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李聪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和实验技能。根据导师指导的课题方向,阅读了大量文献,逐步明确研究方向并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对研究课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时间匆匆流逝,有时候很努力的付出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但可能为将来的某一天奠定重要基础。李聪起初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话也很少,第一次开组会讲报告时很紧张,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话都说不清。然而,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一转眼到了硕士二年级,这又是他研究生学习生涯的关键转折点。马建老师问他是否可以留在这里继续深造读博士,他听到这话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马老师对他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忐忑的是他觉得以他目前的能力可能无法完成后续工作。为此,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最终在马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李聪参加了硕博连读面试。就这样,他的角色从普通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又到博士研究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两次华丽的蜕变。

积水成流的坚持

研究生生活很枯燥,寝室、实验室、田间和食堂四点一线。当遇到外界压力或者研究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时,可能会迷茫无措。但马建老师开组会时会反复强调,“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做科研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蜕变的过程,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锻炼自己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前行。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还需要耐住寂寞、沉着思考、自信自强、坚持不懈、直面困难,方能追寻到前方的光明。

除了室内试验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年的田间实验。每年从十月份开始进行小麦播种,到次年五月份的收种和脱粒,期间要进行取样、杂交、表型调查等田间实验。从播撒希望的“种子”到风吹麦浪的收获,李聪在川农已经度过了近五年的时光,实验经验和科研思维逐渐成熟。目前,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了5篇SCI(中科院Top期刊4篇)和2篇CSCD文章,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国家面上项目1项和省级项目2项,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生2人、本科兴趣项目和国家创新计划项目各1项。他先后参加了5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还收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CIMMYT学习的资格。这一路走来,他坚信“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心怀感恩的前行

在川农近五年的旅程中,他沮丧过、懊悔过、无助过。科研历程中充满荆棘,“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李聪说:“我很幸运求学路上遇到了很多帮助我的人,感谢这四年马建导师的精心指导和辛勤教诲,让我从懵懵懂懂不知所措,到更加自信、更加自主地学习成长,从中我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感谢小组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远方朋友的倾听和安慰,也非常感谢家人的默默支持和无私资助。”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这一路上流逝的是青春,付出的是汗水。科研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无论前方的科研道路多么艰难,作为川农学子,他始终牢记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努力拼搏,追寻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