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四川一高校学生团队搜集83万余张图片 研发 ​该学生团队在创业比赛中获奖。 钟欣 摄 中新网成都10月9日电 (贺劭清 吴兴月)记者9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为了缓解农业病虫灾害问题造成的粮食减产,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团队搜集了83万余张病虫灾害图片,研发了病虫灾害识别预警系统。据了解,该系统主要是通过拍照、图像处理、上传云端、反馈用户的流程,凭借机器视觉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再将分析结果和结果方案反馈给用户。针对农业病虫灾害,该系统2秒至3秒的时... 查看详细》

联系方式

地址:雅安市新康路46号 
邮政编码:625014   
电话:0835-2882232 
电子邮箱:xiaoyou@sicau.edu.cn

【喜迎十九大】潮平两岸阔 扬帆正当时——我校五年办学成就回顾

点击数: 2017-09-25 19:09:11     来源:  宣传统战部

  过去的五年是奋进的五年,更是收获的五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方面都上交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为党的十九大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今年,学校招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人数增加,招生形势依然火爆异常。在四川、重庆、贵州、新疆等12个省市的艺术专业(美术类)平均录取线高出当地调档线平均值137.4分。在广东、内蒙、广西等多个省市一本录取线比当地省控线的平均值高72.3分。四川省的一本批次录取生源质量也一路看好,文理科分别超省控线24分和30分。

  和火爆的招生形势相一致的是学校就业形势。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每年有25%左右的学生被北大清华等“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录取继续深造,占升学人数的90%左右;每年有近200人出国出境学习;有35%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世界500强工作。学校年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进口旺,出口畅,中间质量是保障。学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来,分别了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学生工作会、远程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梳理总结成绩和经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类型教育跨越发展。本科教学成为重中之重,校长郑有良亲自挂帅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校出台了强力举措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从设立100万元的课堂教学质量奖,到调整教职工职称晋升、奖励办法向教学一线倾斜;从大规模引进海归教师,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到进一步完善新教师的校内培训考核机制;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向研究生看齐,到逐步推进的环环合格教学管理模式,每一个努力的指向都是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为四川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学校与时俱进,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兴趣培养项目、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文化艺术教育专项等多个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据统计,五年来,学校投入了6660余万元用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涌现了如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鼓励其“好好干”的重楼种植创业者陈飞宇、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程小波,为芦山4•20地震捐款20余万元的青年创业者钟明洁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今年暑假,学校还荣获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称号。

  科学研究佳绩连连

  六月以来,学校在科研上爆点不断:先是水稻所陈学伟团队的研究论文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实现了我校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的零突破。新学期伊始,又传来好消息: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三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8月30日,全国共266所高校获批主持项目经费超1000万元,其中我校获批8340万元,分别在全国、全国农林、四川省高校中排名第73、第7和第4位。这彰显了我校在科研项目经费上取得了新突破。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加大支持科研力度,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学校科研项目数节节攀升,5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960项,首获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今年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9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再创历史新高。资助项数和经费较上年度分别增长11.3%和26.1%。

  在科研成果产出上,学校更是连连引发媒体聚焦和社会关注。动物科技学院李明洲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创造了四川第一。以这些高水平论文为引领,五年来发表SCI、EI、SSCI论文数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也不断取得突破,五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除自然科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外,社会科学研究也获得了显著突破。今年学校共有10项成果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其中主持完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不仅获奖数创历年之最,而且实现了省部级社科一等奖的零突破。

  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源源不断的科研产出,让学校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从2015年7月起,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跻身世界前1%,标志着这2个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我校ESI上榜学科数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4和第3。

  社会服务成绩突出

  6月,玉米所和四川创世嘉农业科技签署了开发“荣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合作协议,授权由荣廷昭院士带领团队选育的4个甜糯玉米新品种独家生产经营权,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重视成果推广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学校一直以来的传统。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科技挂职人员、校地合作基地、开展培训、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四方。为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学校特意设立了百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推服务社会工作。

  近5年,我校入选农业部、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34个(次)、主推技术31项(次),获省部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共324项。学校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科技成果转让和回收2086.万元,在全国20过多个省市区和东南亚地区推广科技成果700余项,推广作物新品种面积3亿多亩,果树优良新品种1.95株,畜禽疫病防治达10.4亿只(头),累计创社会效益260亿元。汪志辉教授为石棉带去的新品种“黄果柑”,被当地乡民誉为摇钱树。农学院黄富研究员主持育成的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被农业部列为了超级稻。肖核桃、吕樱桃、唐茶叶、叶花椒……一大批教授专家成为了群众追捧的“明星教授”。2012年学校成为跻身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雅安模式”,获得了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肯定。

  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四川88个贫困县,其中82个活跃着川农人的身影,让“川农大”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每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明确科技扶贫7项主要任务,细化对口帮扶15项重点工作。在开展科技扶贫中,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6个精准”要求,从顶层设计上紧扣精准扶贫的特点,突出两大着力点——始终对接当地需要,着力增加“造血”功能,一个个针对各县各区不同需求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出台,学校全体总动员,校领导一马当先,带着真情深入各地,为扶贫贡献力量。2016年,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严泽生老师分获“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和“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表彰。严泽生老师还荣获“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丰硕

  “建议大家一定抽时间去雅安校区参观一下校史馆,荣誉墙的壮观足以让你终生难忘!”在201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副校长陈代文动情的提议。

  承载着学校110多年历史的校史陈列馆已经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大基地。新生们在这里开始把自己的人生追梦之旅与“川农大精神”对接。

  “川农大精神”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以“川农大精神”为内核的育人体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的继承创新和繁荣发展,校史文化不断丰富,品牌活动持续增加,文化阵地继续加强,人文环境极大改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发展的根基在于内涵,内涵发展的根基在于大学精神与文化传承创新。”党委书记邓良基指出。

  一方面学校注重以厚重的文化育人,加大文化传承力度,以我校杰出校友江竹筠烈士为原型创作的舞台剧《红色赞》、重现川农大厚重历史的情景剧《回望沧桑》、青春奉献励志表演剧《以青春的名义宣誓》、我校教师原创诗歌《我自豪,我是川农人》等节目,成为了各大晚会的经典保留曲目,让广大师生在感动与欢笑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不断营造开放、包容、青春的文化氛围,通过高端学术讲座、青春大讲堂、川农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微电影大赛、主持人风采大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吹来清晰的文艺风。2015年,《“川农大精神”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相关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6项。

  2016年,以110周年校庆活动开展为契机,学校通过修订出版《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川农往事》等图书,举办《校园记忆——川农老照片》展、110对各地校友伉俪回校活动,推出以首任院长杨开渠先生为蓝本的首部原创校史话剧《顽石》、设立学校首位院士周开达的半身铜像等活动,加强历史、典型、实践和艺术教育,充分发挥了以文育人作用。

  五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强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潮平两岸阔,扬帆正当时,这些亮丽的成绩将激励我们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的征途中阔步前进,创造新的辉煌